close

廣場開始於古希臘,本來只是作著當地居民的往來聚集的地方,所以,古希臘文用"AGORA"來表示廣場。而在不同年代裡,它的角色愈形豐富和開放,人們的社交、交易、慶祝表演、政令宣布、審判、甚是成為革命性活動的重要舞台。

 

但是,為什麼廣場要很大?為什麼往往是一個區域的核心處?

 

主教堂或大教堂、或皇宮、或總督府、重要商業區等,往往是圈圍廣場的重要建築。特別中世紀,歐洲教會兼具宗教和政治的權力,要作什麼或說什麼,這個有些開放,又有點被圈起來空間,成為最佳大量吸引集聚民眾的地方。 所以,廣場怎能不大呢?怎麼不會變成在核心處?

 

P_20160525_201458.jpg

P_20160820_014159.jpg

 

在台灣隨處可見到的「廟埕」- 寺廟的附屬空間,是閩南和台灣等寺廟常見的公共空間。早期一部份的寺廟建立,還代表著漢人在當地正正式式的開莊生活,也讓這個附屬空間,增添不少歸屬於自己家鄉的色彩。它的存在,可嚴肅,或可生活化,一切顯得功能多元又實用。

 

廟埕~是當地人們的宗教信仰活動的聚集地,就像到現在還存在的謝神活動(歌仔戲或布袋戲);有時扮演著政令宣導或對著神明判決是非,甚至是革命起義的權宜之地;是社交、交易、與娛樂生活的有趣空間...卡拉ok比賽、結婚宴客辦桌、政治選舉、或知名的藝術團體表演, 例如雲門、紙風車、、;近期也成為文創團體,積極拓展人群接觸的地方。

 

P_20170205_103912_vHDR_Auto.jpg

P_20170205_103303_vHDR_Auto.jpg

 

歐洲廣場和台灣廟埕,不管他們的起源點是什麼,一個空間,集合了一群人,自古至今,進行著或多或少相同的事!

 

arrow
arrow

    Carol-Sundayto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